常識及英常

常識科

一. 課程特色

  1. 結合個人、社會、人文、科學及科技三大教育領域
  2. 強調探究式學習與全方位學習活動,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、解難及自主學習能力
  3. 融合科技與STEAM教育元素,透過實際操作、實驗及專題研習來啟發學生
  4. 注重價值觀教育及國民身份認同,培養學生成為負責任公民
  5. 以及透過多元學習模式,如電子學習、時事討論等,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。 
  • 跨領域學習

常識科整合個人、社會及人文教育、科學教育與科技教育,讓學生將不同領域的知識、能力、價值觀和態度結合起來進行學習。 

  • 探究與創新

課程設計著重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,鼓勵學生透過「從做中學習」,進行科學實驗、產品設計等手腦並用的活動,從而激發創造力和探知能力。 

  • 全方位學習

透過戶外參觀、實地考察、專題研習等多元學習活動,讓學生豐富學習經歷,拓寬視野,並將所學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。 

  • 價值觀教育

重視學生情意發展,培養對社會、國家和世界的歸屬感,並成為理性和負責任的公民。 

  • STEAM教育融入

將科學、科技、工程、藝術和數學(STEAM)的元素融入教學,例如進行編程專案、科學實驗等,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及解決問題的能力。 

  • 自主學習能力

鼓勵學生透過課前預習、課後閱讀、利用電子學習平台等方式,建立自主學習的習慣,培養「學會學習」的能力。 

  • 國民身份認同

通過討論時事、認識國家發展等,加強學生對國民身份的認同感,並培養他們貢獻國家和世界的責任感。 

  • 環保意識

課程內容涵蓋環境保護,鼓勵學生關心周遭環境,實踐綠色生活,培養愛護環境的態度。

二. 課程架構

常識科的課程架構是由多個互相連結的部分組合而成,當中包括: 

  • 學科基礎知識
  • 共通能力
  • 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

下圖展示了知識、共通能力及價值觀和態度三者之間的關係:

常識科六個學習範疇內的核心學習元素能銜接個人、社會及人文教育、科學教育 與科技教育三個學習領域的學習內容。學校及教師宜同時參考個人、社會及人文 教育、科學教育和科技教育三個學習領域的課程指引。

三. 課程宗旨 

常識科課程旨在協助學生能夠︰

  • 保持健康的個人發展,成為充滿自信、理性和富責任感的公民; 
  • 認識自己在家庭和社會所擔當的角色及應履行的責任,並關注共同福祉;
  • 培養對國民身份的認同感,並致力貢獻國家和世界;
  • 培養對自然及科技世界的興趣和好奇心,了解科學與科技發展對社會的 影響;
  • 關心及愛護環境,實踐綠色生活。 

課程發展議會就教育目標和學校課程宗旨,訂定七個學習宗旨,其 中掌握學科的基礎知識、共通能力的發展與正面價值觀的培養,都與常識科的課 程宗旨互相配合,息息相關。

四. 學習目標 

期望學生能: 

  • 了解自己的成長和發育,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,尊重自己和別人,並重視 發展和諧人際關係的價值觀; 
  • 了解香港社區的發展和轉變,欣賞和尊重香港的多元文化;
  • 關心家人、社會、國家以至整個世界,從而明白自己在這些環境中所擔當 的角色和應履行的責任,尊重法治精神,為共同福祉努力;
  • 對探索科學和科技世界產生興趣,並能綜合和應用科學與科技的知識與 技能,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;
  • 了解科學及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和環境產生的影響,實踐綠色生活;
  • 發展有效及符合道德地運用資訊及資訊科技的能力,持續學習。

五.常識科課程架構的組成部分

六.學習範疇 

學習範疇的作用是組織課程內容。常識科課程共有六個學習範疇,為學 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經歷,以奠定科學教育、科技教育和個人、社會及 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知識基礎,漸次培養學生正面的價值觀與共通能力。 六個學習範疇包括: 

  • 健康與生活
  • 人與環境 
  • 日常生活中的科學與科技
  • 社會與公民
  • 國民身份認同與中華文化 
  • 了解世界與認識資訊年代

共通能力 

共通能力是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的基礎。通過不同科目或學習領域的學習 與教學,可以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,這些能力還可以在不同的學習情況 應用。課程發展議會於 2001 年提倡九項共通能力,包括﹕溝通能力、運用資訊科技能力、運算能力、自我管理能力、研習能力、協作能力、批 判性思考、創造力和解決問題能力,鼓勵學校課程切實推行。 

共通能力的持續發展 

建基課程的實踐經驗,九項共通能力可分成三組:基礎能力、思考能力、 個人及社交能力。教師可透過設計具意義的情境,讓學生能綜合及應用 共通能力。




七. 本學年關注事項 

  1. 以零活多元化的學與教策略,豐富學生學習經歷,裝備學生未來技能。
    a.採用靈活多元化的學與教模式,強化學生的提問、溝通、探究、合作、分析資料和解決問題的能力,促進終身學習。
    b.透過不同的專題、科學科技活動和創意課程,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、創造技能及創新思維。
  2. 透過價值觀教育(同理心、仁愛及承擔精神) ,實踐健康生活模式,營造智慧幸福校園。
    a.
    提升教師的專業交流,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。
    b.
    擴闊學生學習經歷,增強學生對時事的明辨性思考能力,培養同理心、仁愛及承擔精神的價值觀,實踐正向的人生。
    c.加強學生對國情教育、基本法、性教育、理財知識和情緒管理等專題的認識,培養良好的價值觀。

        八. 教學資源方面 

        1. 本校三樓設有『科學科技室 (Innovation Lab +)』, 60ilab、ieco learning space、電腦室、數碼音樂室、數碼視覺藝術室、多媒  體語言實驗室及舊墟兒童台,而且全校無線上網,以配合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。另外,全校課室已安裝86吋互動電視電腦,方便進行互動課堂。
        2. 出版社教學資源豐富充足,教材配套多樣化,能配合其他學科及STEM 教育發展,促進學生的學習。
        3. 出版社的電子教學配套及支援完備,能配合學校推行電子教學及BYOD。
        4. 本校已添置互動電視、平板電腦、配置 VR眼鏡 的智能電話、iPad、iPad Air 及手提電腦,教師可在課堂進行不同資訊科技互動教學。
        5. 此外,本校設有校園電視台,老師可在課堂以外透過此途徑傳遞常識科知識。
        6. 近年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接近150萬推行創新天地@TPOMPS計劃,發展創新教學及創客的基地。

          九. 本學年活動

          全校性活動

          (a)我係小小科學家比賽

          (b)具STEM元素的創意製作

          (c)「動手做」活動 

          (d) 校本科學科技獎勵計劃

          (e) 國際學科評估